“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又是一年中秋節(jié),又是一輪長安月。連日來的陰雨讓這個中秋“賞月”成了一種奢侈,還好,我們還有唐詩,在唐詩中感受長安的月色,在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不僅能和唐人產(chǎn)生一種共鳴,更能彌補因為陰雨天而錯過那一輪圓月的遺憾。中秋節(jié)前夕,記者采訪了陜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魏景波,跟他聊起了唐詩,還有唐詩中的長安中秋夜。
琳瑯滿目的中秋長安唐詩,最愛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秋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唐詩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西安作為唐詩之都,自然少不了關于長安中秋的唐詩。李嶠《中秋月二首》、李白《子夜吳歌·秋歌》、劉禹錫《奉和中書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韻》、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武元衡的《安邑里中秋懷寄高員外》、戎昱的《長安秋夕》、顧非熊的《題覺真上人院》、鄭畋的《中秋月直禁苑》等,都提及了唐時長安的中秋景象。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魏景波最為欣賞的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這首詩情景交融,含蘊蘊藉,令人讀后回味無窮,“首句‘地白’,并未直接寫月,卻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和李益的‘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樹棲鴉’純?yōu)榘酌?,看似質(zhì)樸無華,實則獨具匠心。不僅生動勾勒出鴉鵲棲于枝頭的具體情狀,更以無聲之態(tài)烘托出月夜的萬籟俱寂。次句進一步渲染出中秋夜的靜謐與清幽,明寫秋露之寒涼,暗寫桂花之芬芳。既寫人間桂香,又寫月中之桂,將人間秋景與神話意象結合,虛實相生。第三句以問句形式寫出,筆致空靈,意味無窮。末句則一語雙關,‘秋思’既是琴曲名,又表達了望月懷人之感。全詩四個動詞‘棲’‘濕’襯托秋夜之靜,而‘望’‘落’則襯托人心之動。一首詩調(diào)動了讀者的觸覺、嗅覺、聽覺與視覺,在有限文本之是,沉浸著作者的生命體驗,又飽含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在唐詩中看中秋習俗,賞月和團圓是永遠的主題
“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中秋是秋天的第二個月份,暑熱褪去,寒意尚未侵襲,人月相圓,賞月賞秋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候,但也是無數(shù)詩人最想家的時候。
“在唐代,中秋、八月十五已成為節(jié)日專名。唐詩中詠中秋的詩歌多達一百一十余首,從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中秋習俗。”魏景波告訴記者:“中秋節(jié)首先是關于月亮的節(jié)日,最重要的節(jié)俗就是賞月?!抖Y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可見對月亮的祭拜古已有之。在文學作品中,先秦時期的《詩經(jīng)》已有大量詠月書寫,至唐代,中秋賞月之風大盛,唐詩中‘望月’‘看月’‘對月’‘玩月’的書寫屢見不鮮。這不僅是文人雅好,也逐漸成為庶民百姓的普遍習俗?!洱埑卿洝贰短綇V記》等唐代文獻還記載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宮的傳說,由于唐代帝王的提倡,加以道教的興盛,使中秋賞月逐漸成為風俗。”
當然,賞月之外的重要節(jié)俗就是舉家團圓、思親念友。他介紹說,唐末五代詩人殷文圭用兩句詩“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八月十五夜》),定義了中秋節(jié)團圓的主題。武元衡《八月十五酬從兄常望月有懷》寫道:“地遠驚金奏,天高失雁行。”表達了兄弟失散,天各一方之憂思。朱慶馀的《旅中秋月有懷》開篇即言:“久客未還鄉(xiāng),中秋倍可傷。”抒發(fā)客居在外的思鄉(xiāng)之情,元稹、白居易是休戚與共的至交。所謂“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元和五年,任職翰林學士的白居易寓直時思念元稹,作有《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寫道“銀臺金闕夕沈沈,獨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表達了中秋之夜這個特殊時間節(jié)點,對遠在江陵的友人的深切思念。
魏景波指出,“諺語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在唐代,賞月與團圓卻是普天之下共有的中秋習俗。宋代以后,民間豐富多彩的各種祭祀與節(jié)俗活動蓬勃興起,但賞月與團圓作為永恒不變的中秋主題,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今天的各類中秋詩會活動,也正是對傳統(tǒng)中秋節(jié)慶習俗的回應與傳承。”
打造“唐詩之都”,擦亮獨屬于西安的“黃金名片”
2025年9月,西安市發(fā)布《打造唐詩文化品牌實施方案》,圍繞理論研究、文物保護、文商旅融合等5大工程推進建設“唐詩之都”。魏景波主要從事唐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長期關注長安文化與唐詩研究相關課題。早在2019年,他就完成西安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打造西安“唐詩之都”文化名片的構想研究》,2021年于《中國社會科學報》發(fā)表《西安“唐詩之都”名片創(chuàng)建設想》。魏景波坦言:“我是關中人,在西安成長、生活和工作,研究唐詩經(jīng)典、弘揚長安文化,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對于如何打造唐詩之都,魏景波認為,“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歷史底蘊極其深厚,唐詩是西安最有特色也最為亮麗的‘黃金名片’,其重要性怎么強調(diào)都不為過。長安成就了唐詩,唐詩塑造了長安。唐詩亦內(nèi)化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與精神名片?!段靼彩写蛟焯圃娢幕放茖嵤┓桨浮诽岢隼萌陼r間,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唐詩之都’文化品牌,在宣傳、教育與文旅三個方面還有很多‘文章’可作。其一,在宣傳上加強力度與廣度。唐詩不僅是西安的文化品牌,在很大程度也代表了西安城市精神,唐詩傳承千余年不僅代表了城市的歷史底蘊,其所蘊含的開放包容與盛世氣象也給西安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啟示;其二,在教育上強調(diào)特色與體驗。在西安學習唐詩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既可以在教室讀‘有字之書’,也可以在與唐詩有關的名勝古跡現(xiàn)場體驗,讀‘無字之書’。其三,在文旅上,要有整合與內(nèi)涵。當前的唐詩文化資源星羅棋布比較松散,需要在資源上進行整合,在內(nèi)涵上深入挖掘,實現(xiàn)文旅融合,真正擦亮‘唐詩之都’這塊獨屬于西安的‘黃金名片’。”
文/記者 張靜 圖/受訪者提供及資料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