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英(1894年—1941年),陜西岐山人。在渭北三民軍官學校學習期滿后被分配至陜西靖國軍胡景翼部,歷任排長、連長等職。后在楊虎城部任營長,曾在廬山、洛陽、西安等地接受軍事訓練。
1937年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時,馮漢英任第十七路軍四十二師二四七團副團長,隨部東出潼關,參加了阻擊日軍的徐水、石家莊、滹沱河等戰(zhàn)役。他號召指戰(zhàn)員寧可死在戰(zhàn)場,決不當亡國奴。他在娘子關與第三十八軍趙壽山的十七師協同作戰(zhàn),率部參加了雪花山戰(zhàn)役。他身先士卒、機智勇敢、沖鋒陷陣、屢立戰(zhàn)功,為官兵所敬重。
1938年春,馮漢英升任第九十八軍一六九師二四七團團長,駐防山西太岳(包含中條山)陽城東西峪一帶。當時九十八軍歸第十八集團軍朱德總司令指揮。在八路軍影響下,馮漢英整頓團紀,嚴明賞罰,禁嫖、禁賭、禁吸大煙。其部訓練有素,斗志高漲,成為第九十八軍名牌長勝團。他視全團官兵為兄弟,人事與經濟公開,得到官兵一致擁護。官兵皆作戰(zhàn)英勇,勇往直前。
1938年至1941年,在敵強我弱、物資匱乏、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馮漢英率部在山西與日軍進行了3年多的苦戰(zhàn),13次參與擊退日軍的攻擊。他參與了晉南中條山、晉東南、白晉公路、汾河鐵路沿線許多成功的陣地戰(zhàn),在河津伏擊俘虜日軍多人,繳獲戰(zhàn)利品無數。在太岳戰(zhàn)役中,他率士兵在雨水泥濘中與日軍浴血奮戰(zhàn),將日軍擋在了黃河北岸,消耗了其有生力量。
1941年4月初,彭德懷致電衛(wèi)立煌,經八路軍太岳軍區(qū)司令員陳賡與國民第九十八軍軍長武士敏商議后,太岳部隊順利進入太岳南部,組建起“太岳區(qū)黨政軍聯合委員會”,開展整頓社會秩序和加強軍隊紀律的教育活動。部隊一律駐扎在廟宇寺院,不住民房,不準騷擾百姓。
4月中旬,日軍約10萬兵力集中于中條山,在300余架飛機和化學部隊配合下清掃太岳山區(qū)。在中條山會戰(zhàn)中,守衛(wèi)東北面的第九十八軍用血肉之軀頂住了敵人強大火力的猛烈進攻,連日方也承認“九十八軍對日軍進行了頑強抵抗”,使之受到沉重打擊。
馮漢英團與另一團整編,以營為單位,將輕重機關槍集中起來,分成8個火力突擊組。每組10挺輕機槍,4挺重機槍,每個持步槍的士兵盡量多帶手榴彈,向日軍火力點發(fā)起一次次猛攻。馮漢英身先士卒,率一個連的兵力進行強攻,共擊斃敵人300余人,繳獲輕重機槍12挺、步槍200支、防毒面具120余副,一舉奪回了唐王山、梁樹腰。
9月22日,日軍在11架飛機、10余門大炮和坦克的掩護下,調集3萬多重兵分14路圍攻太岳山區(qū),向僅有7000兵力的第九十八軍合擊。馮漢英隨第九十八軍與八路軍配合,機動作戰(zhàn),頑強抗擊,在東、西峪山地打退了日軍的數次進攻。29日,在軍長和幾個師長、團長相繼陣亡的情況下,馮漢英率團負責掩護部隊突圍,與日軍殊死搏斗,從天明一直鏖戰(zhàn)到下午3時。全軍其他部隊突破重圍,而他所率官兵因彈盡糧絕,傷亡殆盡。馮漢英在與日軍搏斗中,不幸負傷被俘。
當晚,日軍將他囚禁起來輪番勸降,使盡各種手段。時至黎明時分,馮漢英乘日軍疲憊之機,飛身躍起,抽出日軍掛在腰間的佩刀,刺死日軍聯隊隊長、副隊長后,被日守軍瘋狂射擊,壯烈犧牲,時年47歲。
(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