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墻敵樓文化空間點位導覽圖。 (受訪單位供圖)
記者 張靜
在國慶節(jié)來臨之際,西安城墻以一場貫穿古今的文化盛宴向共和國華誕獻禮。作為文化遺址保護傳承的生動實踐,西安城墻通過系統(tǒng)性規(guī)劃與創(chuàng)新性改造,將13座靜默千年的敵樓煥新為公益性主題文化展館,打造集歷史教育、藝術鑒賞、民俗體驗于一體的“城墻文化客廳”群落,于10月1日起正式向公眾開放,為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提供了創(chuàng)新樣本。
解碼城墻里的中國故事
西安城墻作為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此次敵樓空間的改造提升,通過“微改造、精提升”,將軍事防御遺跡轉化為文化傳播載體,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保護,讓古老城墻成為人民群眾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園。
此次開放的13座主題敵樓,緊扣“城墻歷史”“中華文明”“陜西非遺與民俗”三大主題脈絡,形成了一條串聯古今、融通文脈的文化長廊。從展示城門建制與城磚銘文的36號、41號敵樓,到展現漢唐盛世的石刻、墓志、銅鏡等文物藝術的13號、16號、35號、42號、69號、98號敵樓,再到展示秦腔、皮影、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2號、6號、7號、10號、97號敵樓,系統(tǒng)呈現了從城墻建造技藝到漢唐氣象以及關中民間生活的豐富文化層次,每座展館均以獨特視角展現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創(chuàng)新活力。
其中,36號敵樓通過圖文模型再現城門防御體系,41號敵樓以城磚銘文訴說筑城歷史;13號敵樓展出昭陵壁畫臨摹圖,再現大唐氣象;16號敵樓的瓦當藏品展現秦漢建筑藝術;2號敵樓的秦腔展館展示“一聲吼破千古愁”的戲曲魅力,6號敵樓的皮影展館呈現民間戲曲獨特風采;7號敵樓的傳統(tǒng)民間剪紙展示讓東方美學對話世界。這些曾經靜默的防御空間,如今被賦予新的使命,成為連接過去與當下的文化窗口。
以文化賦能城市 讓遺產融入生活
敵樓文化空間的煥新,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文化價值的重構。西安城墻通過“建筑可閱讀、歷史可感知、非遺可體驗”的展陳設計,讓游客在登臨城墻時,既能領略古代軍事防御的雄渾壯闊,又能沉浸式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陜西非遺的鮮活魅力。
西安城墻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13座敵樓的改造提升,是我們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理念的具體行動。未來將持續(xù)以創(chuàng)新手段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讓古老城墻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文化客廳,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西安力量。”
從冷兵器時代的防御工事到如今的文化展示空間,敵樓的這次“華麗轉身”,正是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守正創(chuàng)新、古今融合的生動體現,也是獻給共和國華誕的一份文化厚禮。
這個國慶假期,登上西安城墻,在千年城垣與現代展陳的對話中,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這里既有歷史的厚重,更有時代的生機,恰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生動縮影。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